到时候要求货款都要有一部分粮食,粮食多者可以优先拿货,粮食问题也就缓过来了。
那些南来的族人也不是真的一点儿家底都没有了,只不过是手上没粮,心里发慌!
许盈只要供他们粮食,他们自然可以招募流民垦荒,过上和汝南一样的日子。
另外一些本就家贫的族中子弟,对于许盈来说也是很好的‘职业经理人’。
他们至少都能识字,见识也比普通人多一些,无力置办土地,就可以帮许盈这一支管理土地、作坊,极大缓解了实用人才的缺口。
另外,从北方而来的除了族人,还有奴婢和工匠,奴婢化整为零,侍奉着族中地位较高的一批人,这没什么好说的。
但工匠就不同了,当许盈知道这一批工匠很大一部分是自家的,自己可以支配的时候,脑子里想到了无数种安置方案。
这些手艺精湛的工匠到位,很多只在计划中的事就可以提上日程了!
这些工匠在父亲许勋去世之后,应该由他们兄弟四个分,但父亲死后就兄弟析产是南方的习俗,北方也有一些家族会这样,可到底没有这样干脆,有些遮遮掩掩的。
很多都拖到父母都死了,甚至同辈之中也有人开始去世,需要分产给下一辈了,这才真正析产分家。
现在家中长辈是杨氏,大兄许成虽然是话事人,但他今后的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官场上。
这些工匠用于办作坊,赚到的财货也是一家公有的。
只要许盈没有暗中侵吞,几个嫂子也说不出什么来。
所以说,由他来支配,没什么问题。
而就在许盈一边守孝,一边同母亲杨氏经营、补强自家产业时,又有新的消息从建邺传来了。
第121章
北方来的专业人才,有许多都是织娘,这本就是许盈所急需的——因为有烘茧法的存在,别人家的织室进入到淡季时,他这里的纺纱机、织机依旧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转!
因为织机造的太慢,不够用,现在织机算是三班倒,人休息了织机不休息。
虽然点灯会增加成本,但相对绢绸可以创造的价值,这点儿成本是不值一提的。
许盈又让人改进纺车和织机,织机还没有眉目,纺车却是有了一定成果...纺纱机的结构比较简单,许盈多看几眼就能理解,自然也更容易提出建议。
丝纺和麻纺、棉纺不太一样,纤维长度本来就可以达到巨长,根本不用像棉麻毛一样搓条纺线,只需要络丝、捻线之类的操作就可以了。
但这不代表丝纺流程就简单了,不知道是因为丝的价格更贵,还是别的原因,丝纺的络、并、捻机器简单而程序多,可以用到好几个机器呢!
许盈首先就是做减法,想办法合并了这些机器的作用,让几道程序可以一起进行。
另外,他在了解整个丝织流程之后还改进了很多细节。
比如说原本缫丝,要从煮茧的热釜之中取茧抽丝,这常常会导致来不及抽丝,蚕茧已经煮过头,丝质损坏了。
许盈让人在热釜旁边置冷盆,煮茧不多时就可以将蚕茧投入到冷盆之中。
从冷盆之中抽丝,自可以从容不迫。
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,听起来都很简单,但如果没有想到,就是真的没有想到。
许盈好歹是个历史系的学生,手工业史了解过之后,他或许不能说清楚历史上那些机器的原理,更不能因为短短两句话的描述就复刻出某种机器和工艺,但以此作为一种提示,却可以省下工匠不知道多少功夫,给他们带来多少灵感!
比如冷盆抽丝,就是明代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记载的‘连冷盆’技巧,这样取得的丝称之为‘水丝’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